似夢似幻的搭上方舟,peter點出大家分享口袋裡所帶的種籽之外,『種植的經驗』也是進入荒島需要的;Peter的提醒,讓我感受到,口袋裡的種籽是維
持活下來的重要食物,每一顆種籽都是如此的珍貴。也驚醒我這一年裡,手上擁有種籽時,照書養、是新手、是樂趣,因此有澆太多水、照顧太好或乾死或…,然而
我覺得大自然很包容,一再地給機會:透過自己種植的觀察、遊走在環境裡看看自然生態的景象、再回頭閱讀資料。
現在台灣環保議題的凸出,正是讓遠離大自然太久的人,能夠回頭看看大地,難怪peter溫柔的堅持努力喚醒沈睡的人。『種植的經驗』與『種籽』的獲得,都
是在每天日出日落太陽月亮規律的成長休息…依照植物的本性,讓照顧者親自體驗『生命真正的節奏』;也提醒我們強調『效率』裡,大自然想透過植物送給人們有
能量的甘美食物,都因時間不足,讓我們在餐桌上食之無味,也很難想像老人們口中『不好吃』和以前『好吃』的差異在那裡???
惠雯老師開場白直接點出二十多年前,自己是新手、也是完全沒想過在農業空間發展、原以為是綠手指而成植物殺手過程中,她悟
到『有機的心』『與大地和諧共生』才是永續農業, 惠雯
老師的分享讓在場的人,似乎沒有藉口說『我不行』;『自家採種』的主題裡,從家人都喜歡『愛吃』出發,一家人對待植物如家人照顧,植物記得主人的態度和適
應環境的能力,一代一代的傳承告訴它們的後代; 惠雯
老師家的生活&人與植物&當地環境,三腳鼎立自成一格的特色,令人羨慕也讓人人有希望,只要在自己的地方&自家採種&用心去耕耘,就可以展現自己風格。
惠雯
老師分享目前擁有130多種種籽,以秀明自然農法固定在『原地連做』,在收成時選擇自己喜歡的成果,每種植物留下約30株,每株收集後混合在一起,來年再
種,種籽透過一代、二代(淘汰掉可能是F1種籽)、、、重覆經歷八代工作裡,找出適應環境的品種,成為『固定種』種籽。
植物扮演著照顧土壤、水、與動物的角色,現今許多植物(原生、馴化)面臨滅絕的威脅。『留種的條件』1.選對季節(氣候乾燥)一般冬天或一、二月採
收,2.維持品種,3.養蜂(傳遞花粉)。種植種籽時依種籽對環境的溫度選擇,例如需要冷的成長環境植物則在秋天種,需要熱的成長環境植物則在春天種;還
有透過種植留種也是必要的行動。
『挑選種籽』依乾/濕有不同,乾:適合在植物上就會乾枯的,禾本科、豆莢、繖型花科、蘿蔔等,網篩中搖一搖將種籽泡在鹽水中,不良的種籽與其他雜質便會浮
在水上,留下好的種籽,擦乾放在過濾網上有助於通風乾燥;濕:有果肉的需要發酵,例如番茄、小黃瓜,將種籽挖出來自然發酵不加水,經2~4天後用清水清洗
獲得種籽,在不會黏的紙(碟子)上陰乾。
『維持品種純度』有些植物自花授粉,如此就可保持純度;在不同時間種植不同品種,例如種植季節首與季節尾的品種,如此花粉不會混在一起;有些異交作物可以
用網狀環境授粉;除了種籽還有非種籽~扦插:大多數香草植物、玫瑰、忍冬、枸杞、紅鳳菜,用插枝的種苗與母株的基因幾乎一樣。分株:芭蕉、馬鈴薯、芋頭、
檸檬香芧、康復力等,具有地下莖或地下根的植物以生長點或芽眼的部份繁殖。
『保存環境』低溫/乾燥;收成的種籽不宜直接在陽光下晒乾,可放在通風處自然乾,隔年就種的種籽經乾燥,收藏在陰暗乾燥通風處即可,大部分保存三年,若想
延長保存年限,用牛皮紙包、放入深色不透光的缶子裡、放在不見太陽的地方(攝氏5-20度的空間)或放在冰箱冷藏。容器最好使用玻璃的,文字標示在容器的
內外各貼上一份。
種籽要能自家採種方式才有可能永續農業,早期農耕生活就是自己留種籽,近幾年F1種籽(種籽無法繁殖、只能種一次)讓農民在經濟上增加沈重負擔,F1種籽
需要配合化肥與農葯,才能有高產量長得好看的品種~喪失抗病、耐旱、風味與營養的基因和特質;卻苦了土壤,土壤裡有很多的生物,一直無怨無悔的貢獻讓土壤
愈來愈肥沃,然而農藥殺死了土壤裡的生物,讓土壤貧乏愈來愈硬化,植物吸收農藥,農藥藉著人們進食吃入肚子裡;好看的品種成分裡讓人們吃了並不會比以前更
有抗體。相對地,我們發現了吃原生植物較多的社區,人的身體健康度趨向強壯,不易被天氣變化溫差大有適應不良引起很多的病痛,也可以不靠疫苗就能維持人們
的本能。
「有機一定是非基改」一詞裡,有機二字在一般農民認為是放有機肥即是有機,基改或非基改的種苗,一般農民並不清楚購於市售的種苗來源???鼓勵自家採種可
以讓農民很清楚種籽來源。因此「原生植物/古早種/固定種是強壯的社區食物來源」給了我們面對現在「加護病房的農業:肥料/農藥/耕種人老化」的問題獲得
一線曙光; 郭 教授提供耕種條件:健康的土壤/找對的農作物,又讓我們可以做的事往前跨出一步。
『健康的土壤』第一步就是停止農藥、肥料再進入土壤,讓土壤自我調整找到土壤的平衡狀態,如果人們要加速土壤改良,也只要做~種植動作,找水源給土壤即
可;『找對的農作物』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回到種植的地方,觀察植物生態與在地長者聊聊植物、閱讀相關生態資源,透過親自種植多元的種類,土壤會告訴你每種
植物的適應狀況。
透過種植原生植物/古早種/固定種,持續栽培的概念,我覺得有三大好處1.最直接的改善我們的健康(因為食物是生命的來源),2.活化種籽(無論如何保存種籽都需要重新種植),3.用植物傳承給孩子生存的禮物(身體擁有健康的競爭力)。
好的種籽需要適時「水」的配合,水資源裡最直接可以做的事即是屋頂雨水收集:1.屋頂雨水收集可防止缺水時的調節,2.可以改善台灣河川短小、水泥化面積比率過高的問題,3.水池能讓自然生態豐富多元化。
三種重要食物1.視為主食,提供多數人能量與碳水化合物,例如米、麥、玉米或根莖類的馬鈴薯、地瓜、芋頭;2.豆科植物在根部有固氮作用,提供氮養分給土壤,各種豆類(花生、樹豆、翼豆、菜豆…)提供人類所需的蛋白質;3.木瓜、芭蕉、蕃茄…可直接生吃的果實。
以上是我的獲得,思考自己在登上方舟前能做的事,也頓悟到「做好源頭事」讓生活可以較輕鬆、健康、自主。
Categories:
樸門永續設計田園的整合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