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提供:Blogger.

搜尋此網誌

Posted on 2016年2月23日 星期二
淨化土地的機會令人興奮

觀察著氣象,好像這週是陰雨的日子,看著田裡土壤還濕潤
一早準備2016年楓樹窩石虎米的田,加入自製環保酵素,活化土壤之外,也對空氣中飄來的污染給予淨化,期望在天地之間的多樣生物都能被呵護。 

為了讓土地可以休息,以及讓他有足夠的養分,我們一年只種一期稻米,而另外一期種黃豆,去增加土地裡面的氮元素,在水旱作物輪種裡,讓雜草和蟲害降低,在水稻期間適時加入自製環保酵素,活化土壤之外,也對空氣中飄來的污染給予淨化,期望在天地之間的多樣生物都能被呵護。 ( 補充 : 在封閉地形的楓樹窩烘爐崎親子生態園裡我們做了200公升的40桶環保酵素,隨時散發負離子淨化著烘爐崎空氣。 )

讓黃豆、水稻成為土壤的呵護者 , 石虎田間可見魚腥草、蛇莓、雷公根、蜘蛛、白鼻心、麝香貓、老鼠、石虎、鼬獾、白腹秧雞、紅冠水雞、青蛙、蛇…達到照顧土地、照顧人、分享多餘。

我們的米,連有機肥都不用, 而是用自製只加天然生果菜皮以及糖發酵製成的環保酵素-Eco Enzyme 它的功用可以活化土地裡的微生物以及製造負離子,更多有關環保酵素功效的資訊,可以看看以下的連結。 http://goo.gl/EMjnZq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813670062076839.1073741871.366646386779211&type=3
Read More
Posted on 2016年2月18日 星期四
一項加州大學的大型研究發現,有機農業由於輪作和避免單一化,副作用少一半以上。甚至對於豆科農產品來說,有機農業和傳統農業產量幾乎沒有差異。
……………
在氣候變遷之下,有機農業甚至比傳統農業更具立足點。「乾旱時期,有機農業的產量往往比傳統農業更高」,因為有機農業用的糞肥保留了土壤中的水分。而許多地區很可能因為氣候變遷,嚴重乾旱的機會增加了。
…………
有機肥料增加土壤中的碳,而密集農業則會減少之,惡化土壤侵蝕並降低生產力。一般而言,傳統農業的小麥產量遠高於無化學農業,但實際上小麥產量在50年間成長三倍後,已經停滯了20年。
……………
研究也發現有機農業對自然和野生物較友善,減少暴露於有毒殺蟲劑的機會。而且80%的有機農產品營養價值研究顯示,有機農產品營養價值較高,與糧食標準局意見相左。


http://e-info.org.tw//node/113308
Read More
Posted on 2016年2月16日 星期二
三年的心境揉在一起
花了一個早上修柳丁樹枝
要修的心情一直怕花苞長著了
我會看得心疼又不捨得修枝
一棵修完再一棵的柳丁樹
沒有去年那種來不及又不得不修的心情
因為前年沒修卻讓小小果實因擠在一起
果皮像孩子的臉處處是疤痕
三年的心境揉在一起
讓我修到最後一棵柳丁樹時才看見幾朵花兒
跟我會心的一笑




Read More
Posted on 2016年2月10日 星期三

真感謝這三天協助收成黃豆的朋友們


從年初一

陸陸續續的採收黃豆

今天10號年初三

還是過年的氣氛裡

上午回鄉的老鄰居散步經過
助我們一臂之力
黃豆已經等不及了
採收時在眼前跳出黃豆給你看
過中午時耳朵聽見處處響起

下午佳仁老師一家人來幫忙採收黃豆
黃昏時田裡有好多散落的黃豆
一車車載回準備曬乾
今天收成大部分的黃豆
剩下小部分小農自己可處理
真感謝這三天協助收成黃豆的朋友們


Read More
Posted on 2016年2月5日 星期五
回溯有機農法源起
致力推動有機農業的台大農藝系名譽教授郭華仁回顧,有機農法的發軔,可追溯到一九三○年代。奧地利哲學家魯道夫‧斯坦納(Rudolf Steiner)在講座中倡議,農場應減少外來物質的投入,自成一有機體,以生態永續原則運作。英國植病學者亞伯特‧霍華(Albert Howard)受印度小農啟發,寫成《農業聖典》一書,批判將土壤肥力化約為氮磷鉀化學元素的心態,強調「土壤、植物、動物和人類的健康乃為一體,不可分割。」
同時在東方,也有岡田茂吉與福岡正信等思想家推動自然農法,提倡有機不只是生產方式,更是種生活態度與精神追求。
但在二戰後,工業化農業卻更為盛行,主因是戰爭遺留的炸藥與毒劑,正好可作為氮肥與農藥的原料。糧食短缺的壓力更迫使世界各國以增產為發展目標,農藥化肥的投入迅速見效,遂如野火燎原。
直到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寂靜的春天》一書問世,農藥等化學物質造成的環境危害受到關注,尊重自然、強調保育的有機農業運動方又復甦。一九七二年,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 (IFOAM) 成立,成為全球最大有機農業推廣組織。一九九一年,歐盟制定有機農業法規,建立有機驗證制度,各國陸續跟進。
台灣的有機農業發展較晚。一九八六年,農委會初次召集專家學者開會,評估有機農業在台灣推動的可能性;一九九九年起,才有相關行政法規的訂定。在民間,有機運動蓬勃發展,一時蔚為風潮,標榜有機、天然、無毒的產品充斥市面。為避免魚目混珠,二○○九年,農委會頒布有機農產品管理新制,任何產品必須通過驗證,方得以「有機」名義販賣。
自此「有機」二字被政府納入管制,消費者多了保障,卻苦了生產端。農民即便抱持環保之心,不使用農藥與化學肥料種植,但若過不了有機驗證這一關,就不能宣稱有機。
有機驗證的本意為加強消費者對有機的信任,扶植這個產業健全發展,但驗證機制卻也形成高門檻,讓許多有心加入的農民可望而不可及。

Read More